Institutional news

院内快讯

我院2021年度“最……”项目重磅来袭

点赞(1)


 最 具 品 质 项 目

《关于加强武汉两江四岸规划管理的实施意见》及《武汉市两江四岸规划指引》


围绕贯彻国家、省、市有关战略部署,落实领导指示,我院结合编制完成的《武汉市两江四岸规划》,于2020年9月开展了《关于加强武汉两江四岸规划管理的实施意见》及《武汉市两江四岸规划指引》等2项政策文件的研制工作,目前已经市政府常委会原则同意。



主要成效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对规划内容进行提炼总结并转化为管理政策,作为全市共同遵守两江四岸规划管理工作的政策文件,切实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是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按照全生命周期规划管理理念,明确高起点规划江四岸规划指引、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城市核心能级和城市风貌品质,进一步彰显武汉现代国际都市风采。


 最 具 规 模 项 目

《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规划》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突出一主引领”的战略决策,在省厅指导下,按照市局部署,我院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空间规划研究院共同开展《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立足国家双循环、双碳、共同富裕等战略背景,规划围绕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的总体目标定位,突出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协同、高能级引领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


创新“规划同编”机制,构建“省市联动、部门合作、专家领衔”的工作模式,邀请国家智囊团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展重大课题研究;通过“规划同编”工作营、座谈会、联席会、研讨会等方式广泛吸纳发展意见,为九城共同发展奠定空间基础。


同时,创新提出“弥合式”的空间布局策略,打破行政壁垒,从能级提升、功能优化、交通衔接、空间缝合、生态共治、资源共享等方面提出空间策略,助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并为中部地区崛起提供坚强支撑。


 最 具 温 度 项 目

《武汉市关于助力乡村振兴实施点状用地的指导意见》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重要基础,土地则是推动产业振兴必不可少的要素支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武汉市农村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用地难”的问题逐渐显现。


为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新一轮田园综合体创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探索点状用地实施路径。在市局的领导下,我院积极服务该项目。


三部门联合印发《武汉市关于助力乡村振兴实施点状用地的指导意见》,按照“坚持服务三农、坚持规划导向、坚持底线思维”的原则,明确了点状用地内涵、适用范围、负面清单、用地规模、批管理、供给方式等,在严守粮食安全、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前提下,切实支撑武汉市乡村产业发展。


 最 具 环 保 项 目

《水环境保护溢流污染控制标准》

武汉市率先发布的全国首个溢流污染控制工程技术标准


《水环境保护溢流污染控制标准》(DB4201/T652-2021)是武汉市市场监督局发布的地方标准(2021年第2号),武汉市率先发布全国首个溢流污染控制工程技术标准。该标准由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归口,由我院领衔编制完成。


城市排水溢流污染是当前水污染主要来源,国内尚未出台溢流污染控制技术标准,目前仅有武汉、重庆两个城市在开展相关标准体系编制工作。

在标准编制工作中,我院项目团队付出了艰辛努力,研究制订了武汉设计雨型,开发研制了溢流污染水质水量设计模型,其溢流污染控制设计标准体系具有鲜明特色,其研究成果在中国给水排水期刊先后发表了3篇论文。


该标准对于规范武汉市溢流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改善水环境、推进国家相关技术标准的研制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文末下载水环境保护溢流污染控制标准PDF文件)


 最 具 技 术 项 目

《基于CIM技术的武汉市三阳更新改造片交通市政规划实践》


为提升三阳更新改造片区域街道环境和保障公共设施服务水平,我院利用BIM/CIM技术,以“强支撑”和“提品质”为主线系统优化交通市政设施体系,规划停车空间转入地下、架空杆线整治入地、箱柜设施迁出街道、断面改造强化慢行4大实施方案,研发集“地上地下、室内室外”一体化的智慧街区CIM平台,融入多尺度仿真模拟、三维实景分析等工具,探索“CIM+”智慧体系应用。



规划方案作为正在实施的一元路、胜利街等历史风貌型道路和坤厚里、延庆里等历史风貌区更新改造的重要指导,搭建的BIM模型已应用在三阳更新改造片110kV电力通道设计和施工中。


高逼真实景三维可视化CIM平台,为三阳更新改造片的招商引资、旅游生活等提供了展示窗口,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有力推动了技术创新。


 最 具 亲 民 项 目

《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规划》


一、工作背景。该项目是武汉落实习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相关要求的最新实践。



二、工作内容。项目以市域内近20年形成的长江、汉江堤防管理和保护范围内的290公里长江岸线、110公里汉江岸线滩地为对象,实现安全、生态、文化、交通、活力要素全统筹。建设管控升级,巩固安全廊道。强调分类保护,塑造生态廊道。深度挖掘价值,厘清文化廊道。依托快慢融合,畅快交通廊道。融合城市生活,促进活力廊道



三、创新点。一是创新角度--从水、岸、城融合的角度开展统筹治理;二是创新内容:围绕滨水生态优先开展规划工作,依托需求导向制定战略-实施规划内容;三是创新方法一-运用多元分析方法科学评估资源禀赋。试点先行,探索伴随式规划模式。动态跟踪,搭建同步更新项目库;四是创新模式一一直面痛点,破解水岸城多头管理。


四、工作成效。规划118个实施项目中,有14项近期建设工程已完成或正在改造,改造后的江滩、碧道等设施,已成为武汉市民喜闻乐见的新打卡地。


 最 具 创 新 项 目

《武汉市创新地图


一、工作背景及取得成效,为贯彻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全力创建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要求,我院开展《武汉市“创新地图”研制》工作。2021年11月5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创新地图”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公众发布本次规划研究成果。



二、工作内容本次工作以创新资源数据为基础,以国土空间为基本载体,通过“创新空间发展战略、创产协同融合指引、创新政策保障建议、创新服务数字平台、创新实施行动计划”等五位一体的系统性规划工作,在武汉市首次搭建实现创新要素空间集成和创新主体互动的平台系统,同时将全市与创新发展有关的领域和环节进行整体统筹设计,进一步提升武汉市整体创新水平和能级。


三、创新特色本次工作通过科技创新资源与国土空间资源的多维融合来提升湖北市及武汉省的创新能级及竞争力,主要有以下创新特色:1、首建城市级别全要素创新资源专题数据库,提升智慧城市应用水平。2、首创创新资源空间智能评估模型,为引导创新要素空间集聚提供智慧化支撑。3、实现科技创新规划的在线实施监测评估、为创新规划的动态调整提供科技保障。


 最 具 科 学 项 目

《光谷科学岛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

TOD核心区


光谷科学岛是争创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的重要举措。光谷科学岛是光谷科创大走廊创新源头区和东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中区


鸟瞰图


为加快推进东湖科学城和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组织下,我院编制《光谷科学岛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滨湖活力中心


《规划》聚焦“科学、科学家、科学城”核心要素,一是凸显科学设施,聚集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研发企业等创新要素,形成多学科交叉、上下游互动的研究平台群;


二是吸引科技创新人群,为科技创新人群定制高占比的冥思静想蓝绿空间、易于展示交流的高品质及24小时不间断公服设施、个性化和全时段的绿色智慧交通,国际社区、租赁住房、人才公寓的多样化住房体系;


三是彰显科学城风貌,光谷科学岛三面环湖、独立成岛,与龙泉山隔湖相望,塑造“湖光山色、蓝绿交织”和“开放共享、活力多元”的科学岛;四是安全高效的保障系统,突出高标准的供电可靠率、供水综合保证率、污水收集处理率、防洪和内涝防治等级。


 最 具 国 际 项 目

《武汉市国际社区选址和规划建设标准指引》

三类国际社区规划指标及建设指引


2021年,武汉市市委、市政府明确“十四五”新目标,提出《关于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实施意见(2021—2025年)》,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定位,部署建设‘国际社区’,拟将其打造成为武汉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名片,推动形成更具开放性、包容性的城市发展形态


为此,在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组织下,我院开展项目规划编制,从“策略研究—规划指标—地块指引”三个层面,系统性推进武汉国际社区项目建设实施。


本次规划面向居住质量与生活方式演进,定义国际社区概念,总结武汉国际化人群特征及需求,首次提出武汉国际社区规划建设指标标准,在成果的技术支持以及项目组全过程技术服务下,光谷国际社区试点片现已启动建设。


 最 具 协 同 发 展 的 项 目

《武鄂同城化空间规划》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一主引领的战略部署,推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在武汉、鄂州两市政府的统筹下,由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鄂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共同组织开展,我院参与了《武鄂同城化空间规划》,明确了区域空间协同发展战略、空间框架及具体的行动计划


武鄂同城化空间结构图


武鄂同城化作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的先行示范区,贯彻落实了两市共识,构建两市共赢格局,强化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推动武鄂区域空间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该规划划定的融合发展示范区部分启动建设,在临界地区两市联合启动城市客厅双碳经济产业园的建设工作,同时规划从空间层面上提出的66个行动计划及项目库,已列入两市同城化三年行动计划内,鄂州市于20219月发布了该三年行动计划,逐步推动实施中。




还有一些2021年度项目在进行中,

也有很多项目没来得及整理,

但希望以上项目可以激励,

我院2022年工作奋勇攀高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