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display

项目展示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空间发展规划

点赞(5)
按照全省科技创新大会要求,光谷科创大走廊要聚焦核心承载区,提升聚集度和显示度,举全省之力争创国家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委托我院开展《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空间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1、规划背景

201810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鄂发[2018]28号,简称“科技创新20条”),提出“依托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 。光谷科创大走廊是湖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核心抓手。

按照全省科技创新大会要求,光谷科创大走廊要聚焦核心承载区,提升聚集度和显示度,举全省之力争创国家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委托我院开展《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空间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首次开展湖北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规划的破题研究,以期为中部创新地区的空间规划模式提供了光谷样本。

 2、规划内容

规划立足于“区域联动,科技创新”主旨,从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1、明确区域目标定位,统筹科创大走廊功能节点联动发展。从大区域分析光谷科创大走廊的地位和作用,划定“核心-协同-辐射三个空间层次,构建“廊道+节点”的空间组织模式。构建协同段“双核”“双枢纽”、辐射段“一心、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带动区域联动发展。
  2、构建创新空间格局,推动科技创新“极核+产业圈
协同发展。集中布局 一新一旧两大创新极核,规划建设光谷科学岛,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等创新极核。围绕龙头企业5公里半径内,打造6大“蒲公英”科技创新产业圈。

3、完善要素设施支撑,构建“交通网+服务网+生态网+生活网等四网创新服务网络。交通畅达,构建外快内慢大走廊交通体系;服务多元,分类、分层次导入服务设施;生态怡人,打造最具科技魅力的光谷中央生态大廊道;生活友好,构建全方位、多需求的生活圈。

4、制定近期行动计划,落实重大项目建设。打造“1133”八个近期重点片区,强化关键创新功能引领。制定规划和建设两个层面行动计划,包括218项用地优化要求和136项近期建设项目。

5、创新政策保障措施,落实规划实施。划定“战略、重点”两类创新管控区,精明调控空间资源。提高用地混合性应对创新的不确定性,布局大科学装置战略留白用地、教育科研-新型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混合用地类型等。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空间发展规划》技术路线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空间发展规划》空间层次划分图



3、规划亮点与特色

1、应对创新的不确定性,构建一种“生长性、无边界”的区域创新走廊空间格局。科技创新及科技企业具有不确定性和高度成长性特点,规划为让城市更具有弹性和韧性,建立“轴线+节点的区域开放新格局。结合“核心-协同-辐射三个空间层次,以核心承载区为源头,以大走廊为轴线串联不同地、市的功能节点,不断生长,带动整个区域联动发展。
  2、抓住科技创新规律,建立科技创新“极核+产业圈”的创新空间布局模式。 按照“抓科学源头—促产业集群”的规律,实施科技创新布极核、建圈层、成网络三步走,由政府强有力的投入建设科技创新极核,带动科技创新产业的集聚。为保障
卡脖子科学装置的用地空间,规划创新性的提出将16.8平方公里集中成片的战略预留用地,建设光谷科学岛,集中布局科技创新极核。
  3、推动规划实施,创新多种空间及用地管控方式。根据 “战略、重点”两类创新管控区,对科技创新极核用地规模集中投放度、科技创新要素类型、核心服务设施规模以及预留发展弹性用地等方面提出管控及准入要求。提出科研用地与工业用地混合等政策,提高创新性用地配套设施、租赁性住房及国际化人才社区等用地的比例,满足创新人群需求。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空间发展规划》协同段“双核、双枢纽”区域空间结构规划图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空间发展规划》辐射段产业布局规划图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空间发展规划》“一新一旧”创新极核布局图

4、规划实施情况及获得荣誉

1、规划布局的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学岛、3个大科学装置、7个湖北实验室等科技创新极核开工建设。
  2、截至20218月,已有71个重大科研项目启动建设,启动率84.5%,其中创新平台项目占46.4%,区协同格局推进顺利。
  3、光谷中心城、光谷生态大走廊、高新大道走廊、光谷云轨、轨道11号线通车鄂州葛店等多项城市配套服务建设工程实施建设。
  4、荣获《2021年度湖北省推荐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