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display

项目展示

青山区青翠苑社区规划方案获评武汉市老旧社区“微改造” 最佳空间形态奖

点赞(26)

自2017年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展了老旧社区规划试点工作以来,我市以“微规划”、“微改造”、“微治理”为切入点,探索规划部门、区政府、街道、社区、居民、规划精英等多群体共同协商决策的规划方法,以实现规划、建设和社会治理无缝对接。

为向全市范围推介社区规划工作,2018年市局联合各区人民政府,甄选了青翠苑、通达、伏虎山等10个老旧社区进行规划改造,委托自我院、规划公司、武汉大学、江汉大学等多家设计单位开展社区规划方案编制工作。区域所成立以袁建峰为项目指导、周星宇为项目负责人、熊衍雯、钱昆、何迎佳等为项目组成员的设计团队,开展近一年的详细调查、共同规划和精心设计等工作,高质量完成规划成果。2019年6月13日,市局刘奇志副局长、田燕总工程师主持召开了2018-2019年度老旧社区“微改造”项目工作推进暨优秀方案评选会,来自7名行业内专家、20名市民代表和多名媒体代表,对社区规划方案进行现场审议评比。经过激励的竞争,我院区域规划所承担的青山区青翠苑社区规划项目从中脱颖而出,获得最佳空间形态奖。


在青翠苑社区规划编制中,项目组充分结合我院正在开展的量化分析与大数据应用研究工作,将其优秀的方法、思路应用到社区更新规划之中。项目组利用基于AI图像识别技术,使用无人机俯拍实现对社区全场景的人车数量快速统计,根据摄像头定点拍摄实现对社区交通节点人车时空变化的持续性监测;利用手机信令和腾讯宜出行大数据,实现居民活动轨迹判读;利用城市象限开发的“猫眼象限”“云雀象限”等手机程序,实现居民行为特征的精准判读和实际需求汇总统计;利用POI大数据,实现社区10/15分钟生活圈生活设施评估;利用ENVI和Ecotect等专业软件,实现社区场地风、光、绿等场地环境分析;通过上述一系列新技术,项目组精准识别和总计出社区的居民活动、交通出行和空间环境等三方面现状特征及问题,为科学规划提供支撑。


通过分析结果,项目组组建“社区居民代表+NGO+规划师”的社区工作坊开展多轮次联合设计,并制定“交通微循环、空间微改造、设施微更新”三大深化设计策略,实现“小工程、大民生”目标。在“交通微循环”方面,项目组结合AI图像识别技术精准统计的车流和人流数量和变化情况,对社区整体停车数量调控和交通节点车流/人流引导进行了相应安排;在“空间微改造”方面,基于多元大数据判读的居民活动轨迹和行为特征,结合多重场地量化分析结果,对社区公共空间进行相应优化设计;在“设施微更新”方面,基于大数据的社区生活圈设施评估和居民实际意愿采集,对居民急需的各类生活设施进行了相应增补完善。


青翠苑社区规划编制,是将新技术新方法与规划工作结合的初步尝试,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利用我院量化分析与大数据应用研究的技术优势,探索尝试更多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使社区规划更精准,更具前瞻性,更及时地发现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科学有效地推动社区规划的普及和有序实施。